發展職業教育需要良好政策環境 |
|
政策是黨和國家為了貫徹、實施方針、路線或完成某一重大任務而規定的行動準則和行為規范,是統一和引導人們意志、行為的重要依據。職業教育要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不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更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職業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就業準入制度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作為要素市場的勞動市場和人才市場正在逐步完善起來。但是,目前還很不健全,突出表現為:一是國家尚未完全建立起勞動準入制度,勞動市場還沒有對就業者普遍提出必須具有職業資格的限制要求,導致了勞動者接不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照樣可以就業的非合理的就業現狀;二是企業用人缺乏職業資格標準和對勞動者不同學歷實行不同報酬的基本規定,致使一些企業招工無標準,在用人的學歷上盲目攀高,造成人才盲目消費、超前消費。
因此,政府應盡快建立和落實就業準人制度。早在1994年,在《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要"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1999年6月,勞動部、教育部、人事部等聯合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勞動預備制度,加快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意見》,提出從1999年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對新生勞動力(包括城鎮失業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行就業前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并于2000年7月做出規定,對90個技術工種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要求就業者必須經過職業資格鑒定合格者方能被錄用。勞動準入政策是實現合理就業的重要保證,也是制約就業者必須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從而抑制"普高熱",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措施。因此,政府應加大勞動準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擴大"準人"的范圍,使應該實施準入政策的行業、企業和職業崗位盡快建立勞動準入制度,確保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和職業教育的長久不衰。同時,還要深化勞動工資制度改革,確定不同學歷勞動者工資的低限標準,以此增強企業的勞動力成本意識。
二、要加大投入,體現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責任
從經濟角度講,職業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性質。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個人和接受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的企業外,社會則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實現勞動力的合理就業和合理流動,減少社會失業。而這些正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和應履行的職責。職業教育的這種"準公共產品"特性,是決定其必須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提供經費投入和調節的理論依據。市場對職業教育的調節主要在效率領域;政府主要在公平領域。市場和政府共同調節,既可以提高職業教育的效率,又可以保障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公平。顯然政府的調節十分重要,責任重大。從"投入"角度看,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我們應該實行學生受益學生繳費,企業受益企業出資,社會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在受益者中,社會、國家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政府應當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投資方。
事實上,世界各國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政府都在千方百計加大投入,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日本在19世紀末為了大力振興職業教育,在文部大臣井上毅的主持下,于1894年制定了《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有力地推動了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美國在發展職業教育時同樣也采取政府大力投入的辦法。1862年的《莫雷爾法案》,就是通過贈地實現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支持。1917年國會通過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就是由"國家援助職業教育委員會"提出,經國會批準頒布的,規定聯邦政府必須撥款,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約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50%。而新西蘭政府的投入則高達70%。
盡管我國政府在職業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但與國外相比,與事業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就顯得相當不足。而職業教育恰恰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實訓基地建設和對學生實施技能訓練,比普通教育要有更大的投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各級職業學校比普通學校要高出1-2倍的收費標準。在社會嚴重存在鄙薄職業教育的情況下,本應通過經濟杠桿即降低收費標準來引導和約束學生的分流,滿足家庭困難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但是,我們所實行的高收費政策,無疑會加劇學生去擠"獨木橋",影響職業教育的生源。因此,一方面,建議國家要制定增加職業教育投入的政策,確保正常的教育經費;另一方面,測建議政府將職教與普教的收費標準拉平,甚至低于普教。然后將提高普教收費之所得,由地方政府統一調劑使用,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當然,職業教育不能期望完全依賴政府的投入,還必須激活自身的產業屬性,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的教育資源。
三、要對職業教育資源實施保護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職業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職業教育資源。但是,近幾年來,由于經濟體制轉軌,認識出現滑坡,導致了職教資源的嚴重流失。職業教育資源在短期內如此流失,實在令人費解。如不加以制止,不僅會影響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大量中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而且還會加深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鄙薄,削弱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使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更加艱難。
因此,針對當前職教資源流失的現狀,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并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和措施加以制止。一是要加強管理,嚴格職業學校的辦、撤報批手續,防止由于某些個人的意志和行為而導致職業學校隨意停辦或改作他用;二是要加強職教法的執法檢查,落實職教法中的要求,對于拒絕承擔職業教育責任和義務的行業組織和企業,令其改正以至進行處罰;三是教育部門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徹底清除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管好、用好職業教育資源;四是職業學校自身要堅定職業教育的信念和信心,堅守陣地,堅持方向,義無反顧地走發展職業教育的道路。
四、要調整高職院校的招生政策
高等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所培養的人才,一般來講既要具有高等教育階段所要求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專業理論水平,同時也要具有比中級技能水平更高一級的高級技能水平,要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關鍵是生源。目前,我國高等職業學校采取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的政策,是很值得商榷的。我國近幾年之所以驟然出現普高熱、職教冷,是與高校擴招尤其是與高職院校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有直接關系的。因為這使許多初中畢業生意識到,升大學已經不是難過的獨木橋,只要進入到普通高中,就有可能躋身于教育塔尖,圓了上大學的夢。盡管高職也已經開了招收少量中職畢業生的口子,但終因數量太小,對初中學生缺乏吸引力。由此看來,高職院校的招生政策必須調整,由以招收普高畢業生為主改為主要從三校生中進行招生,以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優秀畢業生為主。這樣不僅可以實現高職院校培養高級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體現出真正意義上的高等職業教育,而且還能利用中、高職銜接的政策優勢,拓通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入高校的渠道,以此吸引、引導和制約更多的初中畢業生分流,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并為他們繼續接受更高的教育,不斷實現更好的追求和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職業教育的困難和問題當然應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從市場中找辦法、找出路。政府也應該加強責任,為職業教育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這是保障我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和根本。
|
|
|
|
|
|
專題信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