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an id="bkkgf"><output id="bkkgf"><b id="bkkgf"></b></output></span>

      <acronym id="bkkgf"><sup id="bkkgf"></sup></acronym>
      
      <track id="bkkgf"></track>

        <dd id="bkkgf"><output id="bkkgf"><b id="bkkgf"></b></output></dd>
      1. <dd id="bkkgf"></dd>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教育管理 - 論文選登
        發表日期:2006年4月6日 出處:教育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編輯:rener 有48523位讀者讀過此文 【字體:
        談談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

        合肥市職業教育中心 汪德芳

             隨著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長,職業學校(以下簡稱職校)作為直接為市場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各類實用人才的基地,目前都在迅速擴大辦學規模,調整專業結構,設置新的專業,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各類實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事前的調查研究和違背了職業教育規律,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只看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熱門專業一哄而上,艱苦行業無人問津。
             一、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必須把握好五個原則
             針對上述專業設置或調整中出現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和各職業學校,要在調查研究和進行勞動力市場科學預測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學校自身的實際條件,制定近期和長期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方案,具體的專業設置和調整中,筆者認為應當本著以下原則。
             1、“寬口徑”原則
             由于現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種類從業人員變換崗位頻率的加快和高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各類從業人員必須是“復合型”人才,而培養“復合型”人才則必須設置“寬口徑”的專業,以利于職校生畢業后有較廣的擇業途徑和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
             2、特色性原則
             調整專業設置應注意優化職校原有的、至今仍適應社會需求的“老”專業,這類專業大都是職校最具優勢、最能體現職校特色的“拳頭”專業,它們往往具有較長的歷史,是一種“無形資產”,應當加倍珍惜,切莫隨意拋棄,只能通過適當調整的方式,使之煥發新的青春。
             3、超前性原則
             調整專業設置應充分考慮到人才培養的周期性,必須依據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未來的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進行科學預測,使調整后的專業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實現專業建設的成熟期與專業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對而言一致。
             4、地方性原則
             職校畢業生大多在當地(鄉鎮)企業或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職校座落的區域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特點,決定了職校要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實用人才來設置專業,這樣才能實現職校的社會效益和持續發展。
             五、相關性原則
             以適應社會人才市場的要求為依據,按照職校原有專業相近、相關的原則,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延伸、派生出新的專業。這樣的專業既滿足社會需求,又充分利用了職校的教育資源,挖掘了職校的潛力,發揮了職校的優勢。
             二、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設想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奥殬I教育應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課堂開發須以社會和經濟需求為導向,從勞動力市場分析和職業崗位分析入手,科學合理地進行”。新時期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中的綜合職業能力是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其中后二者在職業生涯中往往起到關鍵性作用,所以也稱關鍵能力。
             1.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開設課程
             職業教育應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實用人才,這類人才應具有較強的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崗位針對性,從分析崗位或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入手,以能力本位開發課程,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系統地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更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學上,不再單純強調專業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以理論課的應用性、技術課的實用性即“實用為準,夠用為度”為原則,崗位或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要什么,就開設什么課程。并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和相應的專業技能訓練。如財會專業要求學生既要學習《基礎會計》、《企業會計》、《統計原理》、《工業會計》、《計算技術》,又要求學生進行出納、會計模擬實習和見習,同時也要求學生學習《經濟法基礎》、《稅收基礎》、《財務管理與分析》、《企業營銷管理》等與實際工作關系極為密切的相關課程,使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
             2.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精選教學內容
             改革課程體系,可采取“厚基礎、寬口徑、實用性”的思路!昂窕A”就是加強普通文化教育,加強基礎教育,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提高職校畢業生適應未來的能力;“寬口徑”就是專業的覆蓋面要寬,使學生業務素質的內涵得到拓寬;“實用性”就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實際、實用,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職校要創造條件,根據不同專業、不同階段,結合職校生的個性和興趣、愛好,利用講座,分年級合班上選修課等形式,開設頗具特色的實用課程。如《計算機應用》、《英語》、《應用寫作》、《公共關系學》等,來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優化課程結構,精選教學內容,要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職業教育規律決定取舍,以形成獨特的體系。要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和職業知識的傳授,全面提高職業素質。課程的考核、學生能力的評價,不能僅局限于知識性考核與評價,要立足于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在課程結構上,根據專業的不同,可實行1+2結構,即改學生一進校就進行專業定向的傳統做法為學生入學后一年打基礎,學習普通文化課,在學年考查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本人的志向,二年級進行專業分流后,用二年時間學習專業理論課和進行專業技術培訓,這樣可使學生既掌握了厚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又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得到普遍提高。
             3.按模塊的形式組合課程
             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對課程進行分類,組織若干個模塊,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對模塊進行拼裝、組合和調查。模塊式的課程結構,教學目標明確,有利于職校以主干專業為龍頭帶動專業群的建設,有利于通過調整相應的模塊,使職校培養的畢業生更貼近需求,做到“產銷對路”。一般可把課程分為公共模塊、專業模塊和技能模塊(后二者又稱為活動模塊)。在公共模塊的基礎上,只須對活動模塊作適當調整,該專業就可派生出幾個崗位群。對機電一體化專業來說,如將活動模塊調整為《家用電器技術基礎與維修技術》、《收音機原理及電路分析》、《激光音響設備及維修》、《電視機原理及維修》、《新型洗衣機原理及維修》,就可派生出“機電一體化家電維修”。
             4.加強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對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課程的結構比例上,實踐教學的課時應達總學時的30%左右,職校要積極貫徹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制度。對于職業教育,學歷證書是對完成了學制系統內一定職業教育階段學習任務的受教育者所頒發的文憑,職業資格證書是反映勞動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所必備的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證明。對于財會專業,要將會計資格職業證書考核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并積極組織實施,機電一體化專業可實施電工、車工或鉗工職業資格證書。職校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雙證書”制度,實施教學和技能才能落到實處,職校畢業生才能成為企業急需的能上崗操作的實用人才。
             5.發揮高職對口招生考試的導向作用,引導職校積極開展課程改革
             高職對口招生考試具有引導職校積極開展課程改革的政策導向作用。目前,我省高職對口招生考試實行的是3+2制度,文化課與專業課的分值比為3:2,文化課分數比較高,要通過調整分值或考試科目,使之成為1:1較為適宜。在文化課考試的命題中,要把握好覆蓋面和難度,杜絕偏離考試綱要要求的偏題和怪題,對專業課的命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要突出實用性部分,要有實踐技能的考核。解決實踐技能考核的辦法之一是要求考生參加與報考專業相關行業或部門實施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把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考生實踐技能考核是否達標的依據,這對促進職校進行課程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之,職校的專業設置或調整,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堅持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職校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培養目標,積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大膽探索,職業教育的發展才能走上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

        --教育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專題信息:
         
         
         
         
        在线三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