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業貿易學校教學改革經驗介紹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校根據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結合當地經濟與教育的實際情況,大力度地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努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中職人才。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評估中,取得了好的成績。借此與我市兄弟院校交流的寶貴機會,將我校教學改革之做法與各位領導與教師共同探討。 一、培養目標的確定 我校將培養目標定位在為社會培養操作型、實用型人才。目前,中職學校對培養目標有升學和就業兩種取向,有的學校將升學作為培養目標的主要導向,有的學校將就業作為培養目標的主要導向,有的學校同時以升學和就業為培養目標的主要導向。由于我市經濟狀況還不發達,大多數學生就讀中職學校的目標是就業,因此,我校在確定培養目標時,主要以就業為導向,確立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思想。在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時,為保證學生的就業,應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為了兼顧少數學生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學校與華南農業大學合辦了自學考試大專班。 二、課程體系的改革 舊的課程體系以學科為中心,沒有對應專業的工作崗位。因此,課程體系的改革首先應確定專業的崗位群,每個專業由兩至三個崗位組成。專業課由崗位決定。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打破了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的模式,一般不再單獨開設專業基礎課,而開設專業綜合課。每一門專業綜合課與職業崗位相對應,包括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 三、教學組織模式的改革 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工科類專業教學計劃中,確保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學時比為1:1,在教學組織中實行三周理論教學與三周實踐教學輪換進行,讓學生“在干中學,在行中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這種教學模式是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技工學校)提倡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模式。 由于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使得學生就業與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在96%以上。 四、加強實驗實訓室的建設 學校先后投資1450萬元資金購置設備,建設了34個實驗、實訓室。其中配備有數控機床、CAD/CAM、可編程序控制器、單片機、自動控制設備等較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 教學設備的投入,一是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二是靠學校領導班子帶領教職工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立足于自力更生,千方百計籌集資金。 目前,一幢11500平方米的實訓中心大樓正在建設中,學校將繼續加大重點專業的實習設備的投入,將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建設得更大更強,為當地職業教育做好服務。 五、認真做好專業建設工作 學校在教學管理組織機構中,成立了機電、計算機、經濟管理三個專業科,在校長的領導下,由教務科組織各專業科對各專業進行不斷的建設工作。 1.師資隊伍的建設 對師資隊伍建設主要是做好學歷深造、雙師型培養、新技術學習這三方面的工作。為了深化教師的專業知識,學校安排一部份教師參加以函授學習為主的研究生班;為加強專業課教師的操作技能和新技術的學習,我校通過三種形式進行培訓,一是安排安排教師到企業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二是安排教師到技術培訓學校進行短期學習,三是在校內利用自身的的師資和設備進行培訓。學校制訂了相應的師資管理制度和獎勵措施,要求參加學歷教育的教師要獲得學位證書,參加技能培訓的教師要獲得行業技術等級證書。 2.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使教學內容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各專業需對教學計劃做滾動式修改。為此學校設立了專業建設帶頭人,成立了專業教學委員會和專業顧問委員會。通過社會調查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為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在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的論證,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業務范圍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提出意見,最后由專業科組織專業帶頭人制訂和修訂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我校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教育部確定的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示范專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和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省教育廳確定的重點建設專業,教育部還將我校列入緊缺人才培訓基地。為此,我校的專業建設工作重點放在重點專業、示范專業上,辦出專業的特色,辦出示范作用。以示范專業、重點專業的改革經驗帶動其它專業的改革與建設。 教學內容的改革突出崗位能力的培養,突出操作技能的培養,突出新技術的教學。 3.教材建設工作 為了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材的選用顯得非常重要。我們盡量選用突出實用技術、突出新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材。我們認為,對工科類專業,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組織編寫的教材較為合適,其它專業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規劃教材較為合適。 我校制定了編寫校本教材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以適應教學內容改革的要求。 六、今后教學改革的思路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我校對教學改革有以下幾點考慮: 1.隨著我市經濟形勢的好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在選擇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同時,希望進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因此應考慮對學生的培養按兩種目標進行。一種是以就業為主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業教育),一種是以升學為主的文化素養的培養(升學教育)。由學生選擇培養目標模式,分不同教學計劃學習。 2.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要做進一步的改革。要在教學過程中多實行引導型教學法,如大腦風暴教學法、張貼板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其中項目教學法是目前職業教育教學中推薦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這里,項目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任務,它應該滿足以下條件:該工作過程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起來;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項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模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一定的項目讓學生完成模具設計、加工生產、產品質量檢驗等生產流程,從中學習和掌握機械原理、材料處理、制造工藝以及各種機床的使用與操作。 3.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通過多種形式的培養,提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取得相應的證書,力爭專業教師雙師型比例達到80%。 4.實踐校企合作,使教學與生產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以定單培養的模式為企業輸送最適合企業需求的員工;利用學校的實習設備,在為實訓教學服務的同時,能為生產經營服務,提高辦學的經濟效益,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水平和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交流,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使我校專業教師掌握最新的實用技術。 5.加強與兄弟職業學校的交流,進一步探討改革實訓教學的組織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以上是我校在教學改革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與設想,望上級領導及兄弟院校能多提出指導意見。我校愿與各職業學校一起,在市教育局的領導下,共同研討教學改革,為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作出努力。
|